寶寶的胃腸是很敏感的,蠕動較大人快多了,成人由口吃進的食物在胃腸內約會停留十二至二十四小時才會變成大便排出,但在幼兒這個時間會縮短至六至十二小時。為什麼寶寶都上吃下解?
一個月內的寶寶平均一天要解五、六次大便,與其吃奶的次數相當。嬰兒有一個較特殊的胃腸反射,醫學上叫做胃直腸反射,就是當由口進食到胃時,因自主神經的反射作用,會促使小腸及大腸的蠕動增快,即加速大便的排出。
因此在寶寶吃奶當兒排出的大便,並不是這一餐剛吃入的奶水,而應是約七、八小時前吃進的奶所產生的大便。
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表示其營養的吸收是正常的,即使大便次數稍多些也沒有關係的。理想狀況為︰出生十天後,每天增加體重的百分一,即若原體重為三公斤,每天增加三十公克,壹週增加二百公克左右,即視為正常。
寶寶的白色大便:
消化系統中的膽汁是呈黃綠色的,它是由肝臟細胞產生的,貯藏在膽囊中,但進食後,膽囊收縮而將膽汁排到十二指腸中,而使食物著色,所以大便的顏色多是屬黃色的。
以母乳或奶粉餵食的寶寶,其正常的大便顏色不可能再為白色的,而應為金黃色,大便的顏色與進食的食物也有密切的關係。
大便呈白色時可能:
-
膽汁分泌有阻礙:其原因可能為肝炎,先天性膽道狹窄或閉鎖等疾病,使膽汁無法順利排出於腸管中。
-
服用過多白色的藥物:尤其是某些治療腹瀉的藥劑是呈白色的混濁狀液,其服用劑量又大,它可使大便變白色。只要停止服用後,大便就會再回復正常的黃色了。
一般較常見者為偶然的出現二、三天的白色大便,然後又恢復成正常的黃色大便了。可能是因膽道系統暫時性的封閉所導致的,祇需密切觀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