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的小孩仍在依依呀呀的可以是正常的
雖然大部份的孩子都在一歲左右開始說出有意思的單字,例如看見爸爸說爸爸,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都有差異。
孩子不說話可能是一 個正常的過渡期,但也可能是與孩子的智力發展、語言發展、聽覺或口腔構造問題、或是環境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夠理解你的說話,因為語言發展的基 本是先要明白才會說。如果他能對人有反應,明白別人的指示,跟著指示去做,又可以用動作如用手指指著來跟人溝通,在兩歲前才說單字也不用太擔心。若他對人 沒有反應,到了一歲仍不明白簡單如「給我」的口頭指示,又或是擔心他聽覺的反應或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就需要帶他去尋求專業人員的意見了。
幫助孩子學說話最重 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多溝通,其實並不需要特別道具。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應孩子的理解程度,用簡單的語言多向他描述眼前的事物,利用他有興趣 的玩意,一邊與他遊戲,一邊描述。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跟你講,避免他失去興趣,但是他嘗試跟你講的時候,就算毫不像樣,也要給他讚賞,令他增加與人溝通的興 趣與動機。最重要的就是你和孩子都保持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你能多回應、多投入去跟孩子遊戲和談話,那就好了。 我不贊成用VCD或電視節目去教導小孩。視聽材料雖然含有豐富的資料,也很能夠吸引到孩子,但都只是單向性的—即不管孩子是否明白及反應如何,都會不斷的 傳送訊息給孩子。所以縱使要看電視或VCD,也應選擇適合他發展程度的電節目或錄像,並需要陪同孩子一起觀看,從旁誘導,幫助他理解內容。
發音不準確是語言發 展過程中的過渡現象,孩子通常都要到五、六歲語音發展才達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家長毋須太擔心。取笑與批評孩子的發音都會影響孩子說話的信心。家長只需明白 到他想說的,再找機會多些用正確的發音去重覆該字詞,而不需要求他立即模仿你再說一遍,免得把說話的樂趣變成是苦差。如果孩子已經四歲,你仍不能明白他的 說話,那便要去請教醫生了。
資料由商戶提供 : 盧樂強醫生